客服
购物车
我的参拍
回顶部
当前位置:
网站首页
新闻中心
杨州八怪高凤翰与《西园砚史》之谜/青岛文史专栏/魏书训(二十四)
杨州八怪高凤翰与《西园砚史》之谜/青岛文史专栏/魏书训(二十四)
发表时间:2023-04-17 10:00

杨州八怪高凤翰与《西园砚史》之谜

原创:琴岛邦博拍卖

文/魏书训
    青岛市博物馆《青岛历史文明之光》大型文物藏品展,文物藏品十分丰富壮观,其中不少稀世珍品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, 令人大开眼界为之惊叹。
图片
     特别是曾经展出的《高凤翰砚史》版本展开长卷,是高凤翰亲手制做的每方砚台拓本。细细观赏,每方砚台拓片造型图案文字十分清晰,使人们不但可以领略到高前辈卓越的因材制砚水平,特别是边款铭刻的诗文书法及印章十分清晰,高凤翰将诗书画印与砚台巧妙融合在一起,彰显出不同凡响的综合艺术水平。青岛博物馆曾经展出的这几卷砚台书,是高凤翰制作的原作还是摹本?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。
图片
     高风翰(1683-1749)字西园,号南村,晚年号南阜老人,山东胶州三里河人,为清代胶州籍杰出书画家。他自幼聪颖,博览群书,虽才华出众,然学运不济,屡试不第,直到45岁时即雍正六年(1728)秋,赴京应试,才在圆明园被召见,授修职郎,在安徽歙县、泰州谋到知县的位子。但仕途宦海坎坷,乾隆丁巳年(1737) 因错案入狱,右臂遭残,自号丁巳残人,遂改为左手书画,作品更为苍劲。
图片
     高凤翰博学多才,诗书画印造诣很深,尤其山水花卉堪为一绝,是杨州八怪中唯一的北方人。他一生仕途坎坷,而个性又十分耿直,与郑板桥是挚友,成为“扬州八怪”主要成员,他在江南共14年,后抱病回胶州三里河故乡隐退靠书画度日。
图片
    高凤翰出仕后在杨州一带做官,他一生除诗书画印成就外,其制砚、藏砚、刻砚及对各类砚台研究收藏己达炉火纯青境界,尤其他所制作的砚台,令书画艺术家趋之若鹜争相索求,在当时已是一方难求。为此他决定将所收藏铭刻诗文的千方砚台中,择其精华拓印制成《砚史》四卷供书画艺友品鉴观赏。
图片
      据记载,高凤翰亲手印制的《砚史》, 共分为四卷本, 为方便阅读,该书稿制作成拉页形式,所选砚台大多自行制作镌刻,用淡墨拓出每方砚台(包括背面边款)拓本再装订成册,在每幅砚图的留白处题词吟诗,钤以朱印,所题墨迹真草隶篆四体皆备。细观此书,不但诗词意蕴隽永耐人回味无穷,所书笔墨更是起承转合气象万千,充分展示了高凤翰一代名师的大家风范,真可谓集金石书画于一体的千古奇书。只可惜高凤翰晚年凄凉回到家乡胶州定居,手书四卷本《砚史》书稿未得付梓便溘然仙逝,《砚史》手稿落入后人之手沉伦民间。
图片
     高凤翰过世后,至清道光年间,江苏名士王相(1789-1852),历为高凤翰气节所动,对《砚史》更是追慕,于是千方百计从高氏后裔手中重金购得《砚史》手稿四卷,展读再三十分感慨,认为这部奇书“艺苑之中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藏则人未得观,脱散佚则无别本”,决意按照手书原稿丝毫不差“复制千百本以公诸斯世”。于是遍访制砚镌刻高手完成此项大业。后结识镌刻名家王膺绶, 于是请他出山共同完成《砚史》手稿四卷的复制工作。
图片
     王膺绶(1788-1841),字子若,不但精于金石书画,且人品高尚重信践约,特别是十分崇尚高凤翰,接受复制《砚史》重任亦是平生夙愿。此后他日夜兼程,遍寻制砚材料,按照《砚史》手稿图示,一一刻制。但子若又不幸中途丧母失子,本身又患不治之症,他仍然遵守践约,“以铁笔尽日光,以毛锥充夜作”,孜孜不倦,精心制作,但不幸天夺其年,仙逝时年仅53岁。而他复制摹刻的砚台也仅有51方。
图片
    五年后,王相又委托当时书画篆刻名家吴熙载继续制作。吴熙载手钩定本,遍请当时扬州著名刻工,选用上等枣木为版继续复制铭刻。枣木版虽然浑朴斑驳逊于原拓,但别有风格意蕴。吴熙载历经数年,终于完工。王相按照《砚史》原本样式开始拓印装订,具体册数书上虽无记载,但依据王相自序中所称“拓千百本以公诸斯事”之说,当时拓印不会超过几百套,因此在当时也是十分珍贵的。因高凤翰字西园,摹本定名为《西园砚史》,共收砚台165方完美拓印,卷首有高凤翰自题隶书“墨香开国”四字,次页有著名书画家朱岷为南阜老人造像《云海野鹤图》,并有王相、包世臣、吴熙载等人提写的跋序等。摹本《西园砚史》仍以淡墨拓出,留白处题诗赋词,均翻墨为白。为别于原作,王相为每页每方砚台编号或所题补记,字前均加一"o”,以示与原作区别,至此这本历经磨难千古奇书终于面世。
图片
    原本《西园砚史》四卷本问世以来,至今尚未浮出水面。而募本《西园砚史》中现存世的砚台原件也仅存50余方,均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,摹本《西园砚史》,存世也属凤毛麟角。90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社依照仅存的摹本,印制了2000册《高凤翰砚史》,到现在也属十分珍贵了。
图片
     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四卷本《西园砚史》,每页都有“o”字开头的字句,就此可以推断这套《西园砚史》非高凤翰原作,而是由王相亲手制作的摹本。砚台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,相传历史上曾有文人墨客制作《砚谱》, 但均已失传。高凤翰一生书法作品甚少,能有此传世摹本《高凤翰砚史》展出供人们观赏,也实属不易。为纪念高凤翰业绩,胶州市建立了高凤翰纪念馆。后决定将高凤翰墓也迁至故居。2002年市文物局组织到高凤翰家乡老莹迁墓,记得那天电闪雷鸣大雨如注,我们冒雨迁墓至高凤翰故居内,至此一代名士高凤翰终于入土为安,但高凤翰亲手制做的《砚史》原本却石沉大海,如高凤翰在天有灵,《高凤翰砚史》原作必有浮出水面之日,人们期待着。

魏书训:1950年生,中共党员,青岛市文物局原局长,文史专家。曾在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、青岛市文物局、青岛市东海路工程指挥部等任职,现为青岛市关工委宣讲团副团长、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、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、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等。从197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,著有多篇文物保护考古论文及多部文史专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