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岛邦博拍卖
官方热线
0532-88899966
当前位置:
网站首页
公司资讯
崂山刻石探源/青岛文史专栏/魏书训(三十)
崂山刻石探源/青岛文史专栏/魏书训(三十)
发表时间:2023-05-16 10:31

崂山刻石探源

原创:琴岛邦博拍卖

文/魏书训

     中国的历史,就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历史。从记录神秘的远古人类生活的贺兰山、阴山岩画,到各个时代崂山的摩崖刻石,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“典籍”,既是社会发展的见证,又是岁月留下的历史印记。

图片

     崂山作为道教名山,自古以来刻石甚多。清代光绪年间,即墨人黄肇颚,曾对崂山的刻石作过调查考证,对目之所及的刻石作了详尽的记录与描述,并编纂专辑《崂山艺文志》。此后对崂山刻石的探寻从没间断。1928年青岛当局纂修《胶澳志》时,曾派拓手两人入山寻拓,寻得崂山刻石及碑记共242处,拓片200余帧,后因战乱散佚不存。

图片

    1979年,青岛市组织专人恢复和增刻崂山的摩崖刻石,此次由政府领导、大规模、有组织地恢复和增镌刻石活动,初步查得残存摩崖刻石及题刻121处,又增补刻石106处,合得227处。另外,在崂山偏远处仍有刻石数十处未能勘察修复,共计崂山之刻石为270余处。近年来,随着崂山建设的深度开发,在不少的摩崖景点中,又增加了不少石刻牌坊,为崂山盛景增添了鲜亮的色彩。而深藏于崂山宫观庙宇中大量的记录历史的石碑,如同丰富深刻的历史宝典,深深的印证着崂山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走向,揭示着神秘的图腾与丰富的内涵。

图片

     在沙子口区域内、位于石老人村东北4公里处的烟台顶,有着崂山地区也是青岛地区最为古老的两处摩崖石刻,该刻石镌刻于晋太安二年(303年)。两处刻石相连,书刻虽不工整,但仍可从粗犷中见出汉隶之余韵,并已向魏碑体转化的痕迹。

      其一为:“勃海朱泰武 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 平原羌公烈”。共分三行,高50厘米,宽42厘米,字径3.5厘米不等。

      其二为:“高阳刘初孙 晋太安二年  魏世渊”。共分四行,高49厘米,宽26厘米,字径3.5厘米不等。

图片

     明道观唐天宝二年即743年孙昙采药刻石,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。

     孙昙,唐代道士,生平不详,唐天宝二年,奉唐玄宗之命到崂山采炼仙药。孙昙之事史无记载,但在崂山摩崖刻石上却记下此事。刻石共两处,一处刻石在招风岭前明道观之南石壁上,有线刻菩萨坐像,其旁镌“敕孙昙采药山房”,此处旧名“柴房”,说明孙昙曾在此筑庐居住过。另一处是刻有69个字的成篇刻石,可惜经过1000余年风雨剥蚀,尚可辨认仅37字,其大意是: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,奉命采仙药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,遣人报告,等待回音,至于皇帝是如何知会不得而知。

图片

    崂山区域内海拔最高的刻石当属巨峰景区刻石,主要集中于巨峰周围及其南麓,现存13处,其中的石刻“唯此独尊”犹为奇峻。此刻石在崂顶了望哨下石崮上,字径30厘米,书者及镌刻年月不详。此刻石为楷书字体,笔势苍劲古朴,刻工敦厚精到,远远望去,刻石起承开合浑然有度。

图片

    在“唯此独尊”刻石旁的另一题刻“东海灵秀”,字径50厘米,石刻字形结体灵秀,与“唯此独尊”刻石遥相呼应珠联璧合气势顿生。崂峰山势险峻陡峭,白云缭绕植被茂密,海拔1132.7米,其海拔高度位于中国沿海群山之首,确有“唯此独尊”之风范,又不失“东海灵秀”之大度。一代道教宗师邱长春写诗叹曰:群峰峭拔下临渊,绝顶孤高上倚天。沧海古今吞日月,碧山朝夕起云烟。

图片

    邱长春,字处机,我国元代道教一代宗师。邱长春曾三次到崂山云游布道,其间遍游崂山,每每为崂山胜景所陶醉。据《太清宫志》载:“邱祖住未久,留诗二十一首,偕其道侣西去”。从记载中可以看出,邱处机在不长的时间内,创作了不少叹咏崂山的诗词作品,其中的十首镌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,现择其中以飨读者:

    烟岚初到上清宫,晓色依稀途径通。才到下方人未食,坐观山海一鸥鸿。

    松风涧水两清幽,尽日清音夜不收。野鹤时来应不倦,闲人欲去更相留。

    清歌窈袅步虚齐,月下高吟风舞低。谈笑不干浮世事,相将直达九天西。

    道力神工不可言,生成万化独起然。大山海岳知轻重,没底空浮万万年。

    从落款中的“栖霞长春子书,庚寅上石”中,我们可以推算出“庚寅上石”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,即南宋绍定三年,金正大七年。是年为邱长春仙逝之后的第四年,诗词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,字径约10厘米,诗刻虽已年代久远漫漶不清,但笔划仍端正苍劲。

图片


    在上清宫以东的巨石上,还刻有“邱长春词青玉案”一首。词前有序曰“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胶西醮罢,道众邀请来游此山,上至南天门,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,乃作词一首,名曰青玉案。”序之后便是词文:

    乘舟共约烟霞侣,策杖寻高步,直上孤峰尖险处。长吟法事,浩歌幽韵,响遏行云住。凭高目断周四顾,万壑千岩下无数,匝地洪波吞岛屿,三山不见,九霄凝望,似入钧天去。

    此刻石篇幅约2米,书法端正,雕工亦佳,较为完整。此刻石也是在邱处机逝世后,由上清宫道士补序并镌刻。此外邱长春还题写了“道山”、“明霞洞”等提款。邱长春乃元代我国著名的一代道教宗师,开创了北全真的龙门派。他的游崂山诗作,不但咏山咏物情景交融,赞美了崂山山海奇观的壮美和人文历史,而且充满了道教的神秘和仙风道骨的洒脱,也是崂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有力佐证。

图片


     在通往华严寺东侧的路边巨石上,刻有“山海奇观”字高约3米,书法苍劲有为浑厚凝重,居崂山古代石刻之冠。据传由刘墉题刻的“太清水月”位于“太清湾”后山,为太清宫的月夜勾画出一幅令人惊叹妙不可言的山水画卷。

   “海上名山第一”石刻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在95岁时为崂山题写。笔者曾见过石刻原件,用墨苍劲间白,尽显中奇先生字形拟人拟物之生动。其海字的三点水像一只喜鹊,每字像只狐狸富有灵性,上字像一道士在作揖,体现了崂山道家文化源远流长;名字如同一只孔雀立在石头上,跟右边的朱雀石恰好吻合,山字像一个人正划着船在海里乘风破浪,体现了崂山的山海特色,令人叫绝的是第字,苑如两只鸟同在一棵树上,就是一字也尽显苍劲留白,如同一元宝,意指崂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。

    寿字峰上镌刻了我国古今书法大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寿字,有隶篆行草楷等多种字体,在偌大的岩壁上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百寿图,也是寿字书法展览。其中那个十分抢眼浑厚凝重的“寿”字是从古帖中复而制来,高20米,宽16米,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欣然命笔“天下第一寿”。

    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也曾在崂山留下墨宝,“我昔东海上,崂山餐紫霞,亲见安期生,食枣大如瓜”。近代改革家康有为,也在崂山留下了“谁采碧芙蓉,掷于东海上”的著名诗篇流传于世。

图片

 崂山既是道教旅游名山,也是历代书法名山,镌刻在崇山峻岭中历代文化名人的墨宝,不但记录了崂山地区如歌的岁月行进的脚步和文化名人的豪放情怀,也成为崂山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千古流芳。

魏书训:1950年生,中共党员,青岛市文物局原局长,文史专家。曾在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、青岛市文物局、青岛市东海路工程指挥部等任职,现为青岛市关工委宣讲团副团长、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、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、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等。从197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,著有多篇文物保护考古论文及多部文史专著。